齐齐哈尔分校

分校联系电话:0452-6109090、6163300

总部联系电话:0451-58933777

课程中心网校课程面授课程| 直播课堂师资团队|华图教育APP题库招考信息资料|推荐: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齐齐哈尔人事考试网 > 公务员考试 > 2019下半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9月2日

2019下半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9月2日

2019-09-02 13:07 齐齐哈尔人事考试信息网 http://qqhe.huatu.com/ 文章来源:黑龙江华图

齐齐哈尔华图教育为您及时发布:2019下半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9月2日,帮助广大考生在公职考试中占得先机,更多考试信息、备考指导请关注齐齐哈尔人事考试网(http://qqhe.huatu.com/)。同时齐齐哈尔华图为各位考生提供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银行招聘备考课程。更多资讯请关注齐市华图微信公众号(qqheht123),咨询电话:0452-6109090!

  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

  《申论》模拟试卷(县乡)

  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0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反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乡村旅游是具有增长潜力的新型业态,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工程”。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由单一要素发展向多要素融合发展的模式转变,涌现了一批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代表,如成都的农家乐、北京的民俗村、浙江的洋家乐等提倡绿色低碳、健康养生和慢生活理念,以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应更加注重战略性、时代性、科技性、文化性和参与性等旅游特性。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将坚持“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重视旅游对乡村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强调将文化旅游作为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新时代要求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的时代性。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如何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困境,已经成为城乡发展的重要课题。以旅游发展为驱动力的城镇化是缓解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发展可以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等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城乡交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均衡社会财富。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之间的有机联系,乡村与城市在本质上不是割裂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必然会从二元走向一元,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二者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元融合的。可以将乡村旅游看作是在乡村的旅游,将城市旅游看作是在城市的旅游,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是全国或区域旅游中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连通、公共服务共享,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摒弃传统乡村、传统农业的固有印象,注重乡村建设、农业生产的科技性。利用现代科技建设现代乡村、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信息平台,利用现代科技营销乡村旅游,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塑造乡村和农业的新形象。

  发展乡村旅游,保育乡村文化性是一个重要课题。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禀赋、文化禀赋。农业环境、农业景观及其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乡土性是其本质特征。应建设体现乡土文化多样性,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的特色乡村,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发展不应弱化传统乡土文化,而应在发展中加以保护、利用和提升,使乡村成为乡土文化的载体。在旅游发展的驱动下,乡村地区,尤其是区位优越、自然和文化禀赋保护较好的城市近郊区,将逐渐成为兼具城市与乡村优点的新型城镇化区域,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着力推进乡村地区的绿色旅游、低碳旅游来丰富生态旅游内容,拓展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乡村旅游,挖掘乡村生态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生态品位,营造独特的乡村生态、乡村文化意境,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目标。乡村旅游将会有效地实现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的共赢。

  材料2:

  C市锦江区三圣乡以“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著名的“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充分揉合了生态化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了乡村风光、居所、文化、民俗风情、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等要素,在结合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方面成为典型。其实践过程很好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环境保护的朴素生态关系,平衡了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优点,融合了农业与旅游产业,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创新开发,为解决城乡割裂、提高农民福祉起到借鉴作用。

  “五朵金花”不断引进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旅游开发中始终贯穿“以规划为龙头,以农业作支撑,以旅游为载体,以市场为主导”的总体工作思路。规划在特色花卉产业的基础上设计休闲观光生态农业产品,促进旅游资源、土地资源、花卉资源、水资源等合理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保护自然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已成为C市的口号,力图高度融合城市和农村优点,让广大群众既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又同时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

  “五朵金花”创新思维,利用其农村地缘优势,在因地制宜发展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实现错位发展,互为良动。三圣乡按照“宜拆即拆、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的办法改造了3000 多户旧农居,注重突出蜀文化民居风格,把原来的6个行政村合并成5个景区。为使“五朵金花”更加自然、生态、有序,积极引导农民向中心社区集聚,学校、农贸市场、社区公共服务站、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村落宜居功能。同时为避免同质化发展、丧失村落资源的吸引力,突出村落旅游特色功能,打造主题村落。“花香农居”成为以发展盆花、鲜花和旅游业为主导的景区;“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开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以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

  “五朵金花”注重景观打造,并按照城市化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完善服务配套。一是基础设施现代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绿色标准,完善乡村信息、光纤、卫生、服务等基础建设。锦江区政府和三圣乡政府先后投资9745万元用于水、电、路、气和污水排放等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井然有序,构筑了良好的生态空间。企业和农户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整修农居、新建花卉市场和游泳馆等经营性项目。二是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对农房进行设计改造,加强局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形成川西民居与仿欧建筑交相辉映的靓丽风景线。三是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生态植被,建成微水治旱工程、农业文明记忆馆和迁建牛王庙,举办梅花节、菊博会等,形成吸引人气、传承文化的人文自然景观,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五朵金花”依托城郊优势,积极统筹城乡发展,设计出“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一方面,做大观光休闲农业,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和渗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添传统农业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如“花香农居”花卉艺术节,“荷塘月色”水岸经济,“东篱菊园”的养菊、赏菊、品菊基地,“幸福梅林”的梅花规模种植,“江家菜地”的“市民认种”模式,共同打造“一村一景一业”的观光休闲农业品牌,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功能,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要。“五朵金花”300余家农家乐,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千万人次。另一方面,做强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组建了东篱菊园、红砂花乡等7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大力发展花卉种植、设施化大棚栽培等产业。同时成功引进成都维生、上海大地、台湾汉高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层次。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保证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农民除了拥有良好的生态居所和生活环境外,还拥有种田收入、农宅出租的租金、经营农家乐或到村里龙头企业打工赚取的薪金、土地流转后土地入股的分红等多种经济来源,有效保障了农民利益。

  “五朵金花”改变了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注重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重点突出川西农家特色,体现农耕文化精髓,构建了5个独树一帜的生态主题景区,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这种以乡村为舞台、以生态美景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了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提高了乡村旅游附加值。同时为成都艺术人才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平台,建设了创意村、画家村、雕塑村、摄影村、民俗村等五个主题艺术村,着力打造“三圣花乡”国际文化创意示范园区。首家现代创意博物馆成为知名设计师打造视觉盛宴的平台,随后举办的国际、国内各种汽车赛事及大品牌汽车试驾试乘活动,带动了运动汽车休闲业。这些创新大大提升了景区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观赏性,挖掘了持续发展的蕴意。

  材料3:

  西班牙旅游学术界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 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去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乡村旅游类型主要有:农业旅游、农庄旅游、绿色旅游、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国内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以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材料4: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主任石培华博士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全新的突破口:一是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二是可与加快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成为一些地区的旅游优势和品牌。三是可使乡村旅游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样板,成为实现五个统筹的最佳载体,形成特殊产业,减少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上,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乡村旅游强调当地社区和农民的参与,通常一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 历程就是当地农民直接参与旅游业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

  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同时,农民依旧保留这些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治理成本较低,激励结合简单,产权回报直接。农民作为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 资本相结合投入自主经营,创造财富,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

  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历程可以证明,它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不少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也日益显现出它对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例如贵州省有132个民族村寨成为特色乡村旅游村寨,到2002年底,农户家庭 经营收入达1180万元,农户平均收入11238元,人均收入2180元,贵州省农村已有53.21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就业极不充分,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有总量剩余,也有季节剩余。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可以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再业。例如,在节假目展开的乡村旅67睁活动,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周末生舌不可缺少的部分。既保证了农民在农月羁时也能够获取收益,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也消除了不安定隐患。

  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产品可以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适时解决了当地农业产业化中购 销体制不畅等难题。旅游需求还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大部分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十分关注,尤其是对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促使乡村旅游景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给排水建设、美化洁化、道路改善、住房改造、卫生厕所建设、活垃圾处理等生活细节的处理,从而使当地居民客观上享受到现代化生活。

  在旅游过程中农户必然参与到游客的高品位精神神追求中去,从而丰富目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有些地方为提高接待服务水平,举办乡村旅游培训班,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接待礼仪、外语口语会话和其他旅游服务知识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最初动因保持和突出农村自然特色及其原始、淳朴的风情是乡村旅游景区的基本条件,也是村民的首要职责。

  在规范的乡村旅游开发中,通过深入挖掘、拯救、复原、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原本鲜为人知、已濒临绝迹、不再生的历史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旅游开发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激发了他们保护自身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材料5:

  要实现经济的生态化转型,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反生态化”现象,需要充分意识到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乡村旅游和农村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将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构建生态化的乡村旅游经济体系出发,及时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为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保留原有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起点也是目标,因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也不是简单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而应该是对原有乡村旅游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的有效挖掘,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独特的乡村文化原真性,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使得其产业带动性更有效体现在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乡村经济城市化发展,而应该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全力推进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探索乡村旅游经济创新转型,才能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经济本身带来的二次生态伤害给出解决良方。青山绿水是天然财富,是人民的生态福祉,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旅游绿色创新转型是实现生态梦想的生动实践。

  乡村旅游经济各要素由于本身所依托的乡村旅游资源区位不同,往往自发形成、功能单一、空间分散,难以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部分乡村旅游经济在初级阶段徘徊,以解决贫困为主要目标,无从顾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小村落为单位的自然生态系统无法消化大量外来旅游消费所带来的物质消耗,增加生态成本,造成生态资源的浪费。乡村旅游发展多以自然村寨为依托,旅游资源开发受其地理位置限制,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适当集中规划和调节旅游区域的功能,与新农村建设统一协调,产生具有特色的旅游城镇,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社区和发展当地经济的积极性。

  旅游特色城镇建设,实现生态化转型需要打破原有关联乡村、关联企业之间彼此孤立和分离状态,各城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协调统一,从而克服空间分散性。各个旅游特色城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以特色旅游产业为主体、以明星产品为龙头,将乡村旅游实业不断聚集,形成一批极具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旅游群落,从而发挥出外部规模经济和区域经济效益,产生集群溢出效应。

  旅游城镇特色建设表现在诸多方面的生态创新。一是乡村旅游产品多样化,形成梯队。虽然区域内农家乐众多,但提供的旅游产品应该有所侧重,或参与、或休闲、或娱乐、或表演、或文化;二是区域旅游产业链相互融合和延伸。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循环经济、城市旅游相结合,乡村旅游与智慧旅游、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方面拓展形成旅游网络,促进旅游业向更深更广转型,带动乡村经济、环境和文化发展,提高乡村社区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素质;三是区域间乡村旅游优化需要充分借助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从地域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实现城镇化中的“乡村性”。加强生态资源、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的集约,特别是土地、水、生物资源的集约规划、集约建设和集约管理。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调整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使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充分保护。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使用生态交通网络、生态能源和生态建筑,乡村具有良好和鲜明的人文生态标示,社区和睦,人地和谐。以重点村镇辐射为依托,坚定实施旅游与城镇发展、旅游与农村同步的一体化机制建设,形成旅游业各要素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健康体系。

  “生态是永恒的经济”、“永恒的生态才是真正的美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共存的现实,要求乡村旅游发展承担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重任。因此,秉持“和谐”理念,坚持“低碳”发展,提升品质,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新途径。乡村旅游对于自然资源的生态化转型主要表现在,对于自然资源的生态技术运用,提供低碳环保产品,鼓励游客自己动手做饭、节水节电,改变每天更换毛巾的业界惯例;室内装潢和设施就地取材,尽量使用当地农家旧家具,利用沼气、太阳能等资源发电,蓄水池承接雨水、循环使用;对于乡村风土人情等人文资源的开发注重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智慧产业结合,深入挖掘人文价值,寻找多种表现形式。

  建设美丽中国,迫切需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这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现实基础。必须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经济绿色创新转型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宜游乡村的绿色目标,大力推进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有机统一的绿色乡村建设,不仅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生态内涵和绿色韵味,而且要切实将生态特色与绿色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产业特色与绿色旅游经济优势,走出一条生态和谐发展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乡村旅游经济绿色创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特性。(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100字。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2”,指出你从C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能够借鉴到哪些经验?

  (25分)

  要求:(1)进口材料,重点突出;(2)观点明确,表述有条理;(3)400字以内。(四)(三)请结合“给定资料4”,谈谈乡村旅游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上,有何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楚,不超过100字。

  (四)从给定资料出发,结合实际,以“乡村旅游”为话题,写一篇观点明确、视角开阔、认识深刻的议论文。(40分)

  要求:(1)从给定资料出发,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2)内容充实,论证严谨,语言准确,10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特性。(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

  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特性如下:1.强调乡村旅游的战略性;2.把握乡村旅游的时代性;3.重视乡村旅游的科技性;4.保育乡村旅游的文化性;5.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性;6.提升乡村旅游的参与性。

  【赋分说明】

  本题按点给分。每点2分,共6点,计12分;文字表达清晰得3分。减分项目:错别字每个减0.5分,但最多减2分。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2”,指出你从C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能够借鉴到哪些经验?

  (25分)

  要求:(1)进口材料,重点突出;(2)观点明确,表述有条理;(3)4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经验如下:

  1.资源整合,科学规划设计:创新思维,利用其农村地缘优势,在因地制宜发展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实现错位发展,互为良动;

  2.因地制宜,完善村落功能:利用其农村地缘优势,在因地制宜发展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实现错位发展,互为良动;

  3.景观打造,提升生态技术运用:注重景观打造,并按照城市化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完善服务配套;

  4.统筹发展,优化产业融合:积极统筹城乡发展,设计出“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一方面,做大观光休闲农业,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和渗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添传统农业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做强现代农业龙头企业;

  5.融合文化要素,深化生态内涵:注重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重点突出川西农家特色,体现农耕文化精髓,构建生态主题景区,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

  【赋分说明】

  本题按点给分。每点4分,共5点,计25分;分类作答,层次清晰得3分;文字表达清晰得2分。减分项目:整体作答逻辑条理混乱分值一律15分以下;错别字每个减0.5分,但最多减2分。

  (三)请结合“给定资料4”,谈谈乡村旅游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上,有何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楚,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

  经济价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乡村旅游。

  社会意义:1.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2.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3.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4.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对接;5.有利于保护原生态文化。

  【赋分说明】

  本题按点给分。每点3分,共计18分;文字表达清晰得2分;总分共计20分。其中,错别字每个减0.5分,但最多减2分。

  (四)从给定资料出发,结合实际,以“乡村旅游”为话题,写一篇观点明确、视角开阔、认识深刻的议论文。(40分)

  要求:(1)从给定资料出发,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2)内容充实,论证严谨,语言准确,1000字左右。

  【参考范文评析】

  戮力同心 谱写乡村旅游发展大文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地区率先迈开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大跨步前进,然而,结伴而来的是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大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然破坏了我国社会关系和自然经济。发展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各大城市通过发展服务业,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结合自然生态资源、人文遗迹、民俗风情、特色农业等方面的优势,进而拉动我国乡村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形式上,即使近些年也陆续推出新的产品,但其形式上和其组合都过于简单,只是停留在住农家炕、吃农家饭、还有简单的棋牌娱乐,鲜有直接参与农户生产劳动去体验农村生活的活动。为了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解决上述问题,应如好如下工作:

  资源整合,科学规划设计,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利用其农村地缘优势,创新思维,

  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深层次、多方位开发建设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特色旅游项目。聘请政府设计部门,进行全面规划,结合个乡镇资源特色,编制乡村发展规划,制定指导意见,为发展乡村理由提供规划指引和政策支撑。通过资源整个,规划出旅游线路,形成生态休闲板块,构筑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打造景观,提升生态技术运用。注重景观打造,并按照城市化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完善服务配套;政府应加大在乡村旅游方面的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绿色标准,完善乡村信息、光纤、卫生、服务等设施。使环境井然有序,构筑良好的生态空间。同时,结合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生态植被,形成吸引人气的人文自然景观,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融合文化要素,深化生态内涵,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政府可以组织举办文化风情节,如贺年会、滑雪节、民俗文化艺术节等,亦可由地方媒体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大会等旅游节庆活动,也可在省会等各大城市举办旅游准长推介会,开通旅游直通车。同时通过各大媒体、报刊、网络等进行扩大宣传,打造专属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展乡村旅游符合国家三农政策大背景,不仅能够加速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而且有利于拓展新型旅游市场,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我深信,乡村旅游会给广阔中国旅游市场添加一道“色彩丰富、回味无穷”的“旅游甜点”。

  【赋分说明】

  评分标准:

  一类文:(33-40),结合主题要点,以发展乡村旅游展开深入分析和论述,观点鲜明;能恰当联系实际,说理充分;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文采突出。

  二类文:(24-32),紧扣主题,观点比较鲜明,说理比较充分,结构比较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文:(15-23),与主题相关,但观点不够明确,结构不合理或不完整(叙述过多,论证不足,论证逻辑不清),结构基本合理,语言不够通顺。

  四类文:(0-14),文章与材料有关,但偏离主题;大段抄材料;立场错误;观点不明;思路混乱;结构严重不完整;语言表达差。

  无标题,扣2分;不足1000字,扣2分。

齐齐哈尔华图微信

(编辑:齐齐哈尔华图)

掌上华图客户端下载

近期课程

1356289人正在这里听课换一批

2020国考笔试课程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 北京华图宏阳教育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_黑龙江人事考试